人性的闪光,古今中国十大感人故事
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是人与世间其他动物相互区别的属性。古往今来,人性的善恶伴随着世间的枯荣而生灭,恶人奸佞遗臭万年,善人义士千古流芳。今天的民间故事就为你整理了古今中国十大感人故事,让我们一起追寻那人性的闪光。
今日中国十大感人故事之母爱齐天
湖北武汉的陈玉蓉,是一位平凡的母亲。她的儿子叶海滨在13岁那年被确诊患一种先天性疾病——肝豆状核病变,肝脏无法排泄体内产生的铜,致使铜长期淤积,进而影响中枢神经、体内脏器,这种肝病无法医治,最终可能导致死亡。
由于家境,陈玉蓉只能先让儿子进行保守护肝治疗,但在儿子又一次吐血后,她决定请求医生为自己做肝脏移植手术,割一部分肝拯救儿子。但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打破了陈玉蓉捐肝救子的希望:2008年12月31日,陈玉蓉的肝穿结果显示:重度脂肪肝,脂肪变肝细胞占50%-60%。这种情况,一般不适宜做肝捐赠。
考虑到叶海斌病情危急,陈玉蓉又救子心切,武汉同济医院为其进行了一次大会诊,最终设计了一种“折衷”的手术方案:叶海斌保留部分肝脏,陈玉蓉捐1/3的肝脏给儿子。这样,陈玉蓉的肝脏能够为儿子代谢掉体内的铜,同时,陈玉蓉体内的肝脏也基本能维持自身的需要。
手术原定于2009年2月19日进行,但就在手术前一天,陈玉蓉被主刀医生陈知水教授叫到办公室。陈教授告诉她,手术前常规检查中,叶海斌被查出丙肝。如果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叶海斌留在体内部分肝脏,会把丙肝病毒传染到即将移植过来的母亲的肝脏,再次导致肝硬化,最终浪费母亲的肝脏。
基于这个原因,叶海斌的肝脏必须全部切除,母亲就需要切1/2甚至更多的肝脏给儿子。可是,母亲患有重度脂肪肝,1/2的肝脏不足以支撑其自身的代谢。无奈,捐肝救子的手术被取消。
陈玉蓉的丈夫叶国祥和儿媳也想给儿子捐肝,但陈玉蓉考虑到丈夫还要工作养家、儿媳还年轻而坚决反对,决定根据医生的建议,通过减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脂肪肝。2月18日,陈玉蓉从医院出院后,当天晚上就开始了自己的减肥计划。由于医生叮嘱不能乱吃药,运动也不能太过剧烈,她选择了走路。
从陈玉蓉家旁的巷子里走上堤坝,左边不远处,就是标志着“2”的一个石礅,这也是谌家矶东坝的起点。陈玉蓉就从这里开始,走到堤坝的终点:一个标志着“4.5”的石礅,走一个来回,正好5公里。陈玉蓉早上走一次,晚上走一次,一天就是10公里。
每天早上,陈玉蓉5点不到就从家里出发。晚上,陈玉蓉一吃完晚饭就要出门,因为堤坝上没有夜灯,她不能回来得太晚。每天10公里路,每餐半个拳头大的米饭团,常人难以想象需要怎样的毅力才能坚持,但陈玉蓉风雨无阻,坚持每天暴走10公里,坚持了7个月。
当7个月后陈玉蓉再次去医院检查时,奇迹出现了,她的体重由66公斤减至60公斤,脂肪肝细胞所占小于1%,脂肪肝没有了!就连医生都感叹:从医几十年,还没有见过一个病人能在短短7个月内消除脂肪肝,更何况还是重度,“简直是个奇迹!”
2009年11月3日,陈玉蓉和儿子叶海滨在武汉同济医院顺利地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回顾这7个月的“暴走救子”,正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母亲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陈玉蓉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她用行为阐释了母爱齐天。
今日中国十大感人故事之母亲的本能
1963年,普普通通的维吾尔族妇女阿里帕·阿力马洪,已经是6个孩子的母亲,丈夫阿比包在县公安局工作,10口之家的生活全靠着丈夫每月45元的工资支撑着。生活拮据但日子过得却其乐融融。
可是就在这年冬天,和阿尼帕一墙之隔的哈萨克邻居亚合甫夫妇不幸相继去世,撇下了3个不满十岁的孩子。阿尼帕看到这三个失去父母的孩子十分可怜,母亲的本能,让她毫不犹豫地把他们接回了自己的家。
1977年,阿里帕的妹妹在医院门口发现了贫病交加的王淑珍,将她领回阿里帕家。一年后,小淑珍的回族兄妹王作林、王淑英、王淑花也来到了阿里帕家。1989年,小淑珍的继父金学军也去世了,留下金海、金雪莲、金花三个汉族孤儿,阿里帕再一次敞开温暖的怀抱收养了他们,这时,家中的孩子已经增加到了19个。
为了保证全家20多口人的一日三餐,阿尼帕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米2的大铁锅,她几乎把家里的全部收入都换成了食物,春天粮食不够吃,她就去地里挖野菜,秋天还要出去捡麦子、收土豆,每天还要到菜市场拣别人不要的蔬菜。
尽管如此,生活依然捉襟见肘。为了多赚些钱为孩子们交学费做衣服,丈夫阿比包下班后就去为工地打土块,而阿尼帕也在县食品厂找到了一份洗羊肚和羊肠的工作。虽然家里养了两头奶牛,谁也不舍得喝奶,全部出售给别人,换点零钱支付孩子们的学费和购买生活必需品。
阿尼帕夫妇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能吃饱,还要让孩子们有学上。家里用不起电灯,阿尼帕就用破棉絮搓成条,做成小油灯,19个孩子们就在这一盏盏跳动的灯光下读书学习,上完了小上学、中学,这么多孩子,没有一个因为家里贫穷而辍学。
尽管日子过得清贫,但在阿尼帕含辛茹苦的照料下长大,每个孩子都享受着家的温暖。对于收养的孩子,阿里帕待他们比亲生孩子还亲,也正是因为阿尼帕对这个特殊大家庭付出的艰辛,让兄弟姐妹们早早就懂得了珍惜,懂得了相互关爱。
2008年8月,操劳一生的阿比包病逝。子女们争抢着赡养阿里帕老人。每到过年过节,都是阿尼帕老妈妈最快乐的时候,因为孩子们都会回家团聚,180多口人围在老人膝下承欢。每当有孩子问:“阿妈,你对哪个孩子最好?”老人总会大笑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样亲!”。
今日中国十大感人故事之宝贝回家
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宝贝回家”,点击后跳出300多万条信息,“关爱儿童我们共同的责任”几个字映入眼帘。“宝贝回家寻子网”创建于2007年,专门帮助被拐卖的、被遗弃和走失的、流浪乞讨儿童回家,网站的创建人是张宝艳和她的丈夫秦艳友。
创办“宝贝回家”网站,是因为张宝艳自身曾遇见的一件事情:张宝艳的儿子跟着外婆外出玩,不小心走散了。几个小时的寻找,张宝艳一家人度日如年。所幸只是虚惊一场,儿子最终安全地回到了家人身边。
但这件事依然给张宝艳极大的触动,最深的感受是,如果儿子丢了,那她也没法活。从那时起,张宝艳就开始关注有儿童被拐的不幸家庭。有时看到电线杆上贴满寻亲启事,张宝艳说:“除了痛心外,也感到忧虑。这样的寻找方式不仅费力,效果也不好。”直到2002年她接触到网络,意识到这是寻亲最好的途径。
2006年,张宝艳辞去工作,专职做起了“宝贝回家”。创建初期,面临很多困扰。不仅没有工资,每月打电话都要花上千块钱。随着网站知名度提高,陆续有四名志愿者无偿加入,他们每天要在网上发布寻亲资料,还要随时跟进寻亲进展,并且与警方联络。他们没有周末,甚至每天工作时间超过十五六个小时。
网站成立多年,帮助过许许多多寻亲者,但顺利的寻亲经历并不常见,张宝艳和志愿者遇到的冷遇往往更多。张宝艳说,“宝贝回家”网站一路曾受到了很多质疑,她甚至在半夜三更遭到过辱骂。但是,在每次泪水之后,她依然会坚强起来,只因为“还有那么多找不到亲人的家庭需要我帮忙!”
经过3年探索,张宝艳跟公安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她提出“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的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张宝艳和丈夫秦艳友,同时代表着他们身后的千千万万默默行动的寻亲志愿者们,在这条通往希望的道路上,失望与希望交相往复着,他们以别人无法企及的坚韧一路执着前行,他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
今日中国十大感人故事之呦呦鹿鸣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女士的获奖理由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因此,很多非洲民众尊称其为“东方神药”。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里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学习,专业是生药学。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成绩优良,而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上世纪60年代,原有抗疟药逐渐失效,国际上迫切寻找新型抗疟药。美、英、法等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但始终没有大的进展。1969年,38岁的屠呦呦被任命为北京中药研究所523项目课题组组长,负责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整个项目由全国60多家科研机构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了各个专业协作组。
“时代赋予我这个责任,我一定要努力把它做成功。”屠呦呦下定决心。没有尖端的科研设备,也没有雄厚的经费,屠呦呦等中国科研人员就这样和世界强国的研究团队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1969年1月到4月间,屠呦呦汇集了内服、外用,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方药,在经历了一系列失败后,1971年,她的工作重点集中到了青蒿上,但是一个疑问始终困扰着她:在中药典籍中多次提到对疟疾有特效的青蒿,实验效果却并不理想。
屠呦呦回到古代文献中寻找答案,一天,她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读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使她意识到温度是保留青蒿有效成分的关键,她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
1971年10月4日,改进提取方法后的191号样品进入了实验程序,3天后的结果显示,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终于,在历经3年、190多个样品、380多次实验并亲身试药的艰难探索后,新一代抗疟药物诞生了,它的名字就叫——青蒿素。
2015年,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今天,屠呦呦等中国科学家为世界奉献的青蒿素类抗疟药物,正在拯救更多的生命,据世卫组织统计,自2000年起,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等防治措施,避免了620万人死于疟疾。
古代中国十大感人故事之苏武牧羊
苏武(前140—前60年)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后拜中郎将。当时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尊大汉为丈人,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出使匈奴,持旌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单于。
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最初,单于派卫律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
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进一个露天的大地穴,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冷了,就缩在角里与皮袄取暖。
过了好些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
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你的大汉去。”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他发现这些羊全是公羊,明白单于是不会放自己归国了,而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
但苏武依然不为所动,在他心里,自己永远是大汉的臣子。冰天雪地中,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旌节和那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旌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
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挖野鼠收集的野果充饥,冷了,就与羊取暖。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旌节上挂着的旄牛尾装饰物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花白了,就这样,苏武在贝加尔湖畔牧羊长达十九年之久。
十几年过去了,当初下了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汉武帝也死了,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继任皇位。公元前85年,匈奴起了内乱,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要求和好了。汉昭帝派出使者来到匈奴,要求放回苏武、常惠等人。匈奴骗使者说苏武已经死了。
第二次,汉朝又派使者到匈奴去。常惠买通了单于的手下人,私底下跟使者见面。使者明白了底细,就严厉地责备单于说:“我们皇上在上林园射下了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拴着一条绸子,是苏武亲笔写的一封信。他说他在北海放羊。您怎么可以骗人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说:“苏武的忠义感动飞鸟了!”他向使者道歉,答应一定送回苏武。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当初苏武出使时,随从的人有一百多,这次跟着他回来的只剩常惠等几人;苏武出使时刚四十岁,在匈奴受难十九年,已成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长安百姓都出门迎接,称赞他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古代中国十大感人故事之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探友,又叫“荀巨伯远看友人疾”,是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的典故,说的是汉桓帝时有一位叫做荀巨伯的义士,从远方来探望生病的朋友,没想到,恰逢匈奴军队前来围攻这座城池,情势十分紧急。
这位朋友对荀巨伯说:“我现在快死了,你可以赶快离开了,不要无辜受害。”但荀巨伯却坚决回答道:“我远道而来看你,你让我离开,让我背信弃义而求活命,这怎能是我荀巨伯所做的事呢?”于是他仍然陪伴在朋友身边。
过不多久,匈奴贼兵闯了进来,看见居然还有人在,感到很惊讶,就对荀巨伯说:“大军已到,全城之人皆逃避一空,你是什么样的人,竟敢独自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生了重病,我不忍心丢下他,宁愿用我的身躯替代朋友的性命。”
匈奴人尚武,一向打杀惯了,却没有想到有人敢在铁蹄之前面不改色地停留,并且还是为了这样义气的理由,于是相互商量说:“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却闯入了有道义的国家!”随后率军撤回,全城人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全。
后人评价荀巨伯的做法,他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他的病友,是因为他十分讲义气,这样的友谊,才是君子之交。义气,不会因富贵贫贱或生死祸福而改变立场与做法,义气是为了正当的事情,而主动愿意替别人承担危险,甚至不惜舍弃自我,成全他人的气度,这也是“真”与“诚”的一种体现。
一桩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让敌军自惭而退,“敌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师而还。一郡并获全。”是这个故事的点睛之笔,可见“义”以及道德的强大感化力量。
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见证到患难见真情的可贵外,荀巨伯在生死关头还能不忘圣贤书所言,而表现出大义凛然的行为,更让我们学习到读书人笃行真理的精神,当然也告诫人们,患难见真情,交朋友应当选择那些在危难时能挺身而出的人。
『星座网』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