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元宵为什么不是正月15,莆田元宵节的习俗
莆田元宵节的习俗
月十五日,古称上元节,俗称元宵节,也是古时民间社鼓的结束日(社鼓自十二月十六日起)。元宵节是莆田民间一个重大节日,盛况超过春节,且延续的时间相当长(原因是各村的时间不同,最早的初八,最迟的正月廿九日)。解放前,元宵之夜,所在村的宫社张灯结彩,摆“宴桌”、叠糕果,乡民们抬菩萨偶像行傩。行傩队伍绕境一周, 家家在厅堂摆设香案,当队伍经过时,燃烛焚香、放鞭炮、烧柴草、化“贡银”,祈求全年平安如意,俗称“接行傩”。接完行傩,主妇们把余烬拿回家倒入灶膛,表示来年更红火。是夜,游灯、“摆棕轿”(跳傩火)、舞龙舞狮,直闹到天亮。有的村还“做大棚”(几班戏子合演大型连台历史剧)。有个别村过元宵节的方式极特殊,如城厢区城郊乡广甫 仔村的过节方式是在正月十三日清晨五至六时,家家把煮饭的锅,取出倒扣院子里“耙”几下,即算过节。
为什么中国有些地方不在十五过元宵节,而在正月十六过
陆良人民却把元宵节定在了正月十六,习俗也大有不同,元宵节虽然是传统节日,但随着各地的发展也衍生出了不同的习俗,譬如陆良的元宵节就与众不同。
有两个说法,其一是人们觉得年是到正月十六才完全结束的;其二是因为时区的问题,北京地区的时间跟边疆地区是不同的,而且十五的月亮十六才圆。基于这两个原因陆良便十六才闹元宵。每年正月十六,陆良县城必定万人空巷,近年来,由于道路的便通,农村的朋友也会在这一天大量涌入 更是热闹非凡。
陆良人十六这天的晚饭要吃凉米线、凉卷粉,其中也有个小故事 相传有个叫陈工奶奶的人春春节后就病倒了而且无药可医,这时热心的邻居送来一碗鲜香麻辣、酸爽可口的凉粉,家人念其病重就不让她吃但是她很想吃,于是等家人不注意的时候就偷偷把凉粉吃了,没想病居然好了,从此之后这一天人们都会吃凉粉。
此文为星*座网文章,转载请联系本站网管!